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安徽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地方政策 > > 内容

《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 (2018—2025年)》的通知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9-14 09:41:44
   一、建设基础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淮河流域现有行蓄洪区16处,包括濛洼、南润段、邱家湖、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和老汪湖等7处蓄洪区和姜唐湖、寿西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汤渔湖、荆山湖、花园湖、潘村洼等9处行洪区,涉及合肥、宿州、蚌埠、淮南、阜阳、六安和滁州等7市19个县(市、区),以及省农垦集团、淮南矿业集团。其中,阜南县、颍上县、裕安区、霍邱县、寿县、灵璧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埇桥区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淮河行蓄洪区总面积2813.4平方公里,耕地254.62万亩,区内现有人口99.07万人,至2020年,行蓄洪区内人口将达101.27万人。 
 
   经过持续多年的治理,特别是近年来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工程的实施,部分低标准行蓄洪区正在逐步取消。目前,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正在实施,计划2018年底前建设完成并改为防洪保护区,不再属于行洪区。洪洼地区属于洪河和洪河分洪道流域,为流域防洪保安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贫困程度整体较深,该区域基础设施纳入本规划一并建设。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淮河流域相继实施了河道整治、堤防退建加固、进退洪设施建设、居民迁建、安全建设等工程,行蓄洪区防洪保安能力得到提升,区内交通、电网、饮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1.道路。重点实施了撤退转移道路、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和通村公路建设等,形成以村村通、撤退转移道路为主体的道路网络。截至2017年底,淮河16个行蓄洪区及洪洼地区的农村公路总里程约3329公里,公路网密度约95.8公里/百平方公里。 
 
   2.农村电网。大力实施配电网建设、农网改造升级,启动中心村改造、农村机井通电工程,基本解决了农村地区供电能力不足和电网安全水平不高、“卡脖子”、低电压等突出问题。截至2017年底,区内有110千伏变电站4座,主变7台,容量33.8万千伏安,线路122公里;35千伏变电站19座,主变37台,容量32万千伏安,线路320.8公里;10千伏及以下公用配变3368台,容量70.6万千伏安,线路8803.2公里。 
 
   3.农村饮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逐步提高。截至2017年底,区内有供水水厂169处,设计供水规模62.01万吨/日,现状供水31.69万吨/日,农村供水工程现状自来水普及率为56.7%;区外保庄圩现有供水水厂11处,设计供水规模1.99万吨/日,实际供水规模1.51万吨/日,农村供水工程现状自来水普及率为95.4%。 
 
   4.通信网络。持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为行蓄洪区安全生产提供通信技术支持。截至2017年底,区内有通信基站1788个,行蓄洪区庄台、保庄圩和低洼地现网2/3/4G网络面积覆盖率98.9%,人口覆盖率99.2%;通信杆路覆盖率78%,光端口覆盖率80%。 
 
   (三)存在问题。 
 
   淮河行蓄洪区大多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保证淮河流域防洪安全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进洪频繁,交通、电网、饮水、通信等基础设施仍不能及时保障行蓄洪区有效运用。 
 
   1.交通设施薄弱。区内路网体系不完善,连通度不高,存在一定数量的断头路;硬化率偏低,部分村庄、庄台对外联系道路和堤顶防汛道路路况较差,目前仍为土路或碎石路;建设标准不高,撤退道路不能很好满足双向通行和快速撤退的需要。 
 
   2.电网建设标准较低。局部供电能力不足,高峰时段部分电网设备超负荷;部分电网设备陈旧,配置标准低,存在安全隐患,抗灾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少数变电站未实现双电源供电,供电可靠性有待提高。 
 
   3.饮水保障程度不高。局部地区未通自来水,现有水厂供水能力不足;布局较为分散,水处理设备陈旧,输水管道管径较小且老化破坏严重,漏损率较大,入户率和水质达标率偏低,区内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远低于全省水平;水源地易受污染,水质保护需进一步加强。 
 
   4.通信网络设施不全。部分区域专用网络设施不足,公共通信网络无线基站少、信号弱,有线电缆、光纤未能全部覆盖,造成局部信号盲区,难以确保汛期通信需求。 
 
   二、建设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加快淮河行蓄洪区道路、电网、饮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满足极端条件下蓄滞洪水需要,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聚焦区内基础设施薄弱突出问题,加强道路、电网、饮水、通信等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破瓶颈、增后劲、上水平。 
 
   夯实基础设施,实现安全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和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发挥基础设施带动效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防洪保安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统一。 
 
   强化统筹协调,确保满足需要。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确保不影响行蓄洪功能发挥前提下,统筹建设和发展需求,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满足行蓄洪区发展需要。 
 
   坚持远近结合,有序推进实施。科学规划布局,协调远期发展与近期需求,衔接居民迁建、行蓄洪区调整和安全建设等工程,因地制宜,协同发力,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三)建设目标和标准。 
 
   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道路、电网、饮水、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升行蓄洪区防洪保安能力。 
 
   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提高区内路网密度,形成以乡级及以上公路为骨干、通村组道路为基础的道路网络。到2020年,确保行蓄洪区内每个较大自然村、庄台、保庄圩全部通路况良好、安全设施齐全的四级公路,路网密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撤退道路与区域路网的有效衔接,满足行蓄洪区运用时的撤退要求。 
 
   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大力推进城乡电网建设一体化,优化区内配电网整体结构。到2020年,实现区内变电站双电源供电,中低压线路绝缘率达到100%,户均配变容量由现状1.49千伏安提升至2.2千伏安,超过全国农村电网平均水平,提高防汛排涝设施供电可靠性,保障行蓄洪区运用电力安全。 
 
   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推进水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大力实施管网延伸和改造,优先解决区内贫困村饮水安全,根据需要配备完善,并规范使用水质净化消毒设施,保证供水水质、供水量、构筑物和输配水管网建设及厂址选择符合规划标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用水条件的要求,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2018年底前,实现行蓄洪区内所有贫困村自来水村村通、解决行蓄洪区内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行蓄洪区列入“十三五”规划的农饮工程巩固提升任务。2019年底前,在现状条件下,实现行蓄洪区内农村居民自来水全覆盖。2025年底前,依据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进展情况,同步解决涉及的迁移安置居民通自来水问题。规划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保障行蓄洪期间供水安全。 
 
   通信网络全覆盖。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宽带网络应用,进一步升级基站和有线通信光缆,打通局部区域的“信息孤岛”,完善通信预警功能建设,优化网络配置。到2020年,实现区内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全面覆盖,行政村光纤通达,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4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推进基础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主干网“三网融合”,提升基础设施防洪、抗洪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力,满足防汛时期应急通信需求。 
 
   (四)规划年限。 
 
   根据建设目标和规划项目实施情况,道路、电网、通信规划至2020年,农村饮水规划至2025年。 
 
   三、建设任务 
 
   (一)路网完善工程。 
 
   以完善路网布局、扩大覆盖范围、提升通行能力、保障防洪需求为重点,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区内农村公路和堤顶道路建设,提高公路通达通畅和安全保障水平,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安全便捷的行蓄洪区公路网络。 
 
   2020年,建设道路2659公里,其中农村道路扩面延伸工程2507公里(含撤退道路建设和改造项目797公里),公路库外的堤顶道路建设项目152公里。道路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宽度原则上不低于4.5米,特殊路段不低于3.5米。 
 
   (二)电网扩容工程。 
 
   重点补齐行蓄洪区电网短板,推进区域电网结构升级,实施并完成配电网升级改造,加快实现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保障行蓄洪区运用时电力安全。 
 
   2018—2020年,新建(改造)110千伏变电站4座,主变7台,容量35万千伏安,线路长度69.8公里;35千伏变电站12座,主变18台,容量19万千伏安,线路长度242.92公里;10千伏线路651.07公里,配变台数642台,容量19.8万千伏安;低压线路752.69公里。 
 
   (三)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结合水源分布新建扩建水厂,采取联网并网方式,优化水源调度,充分挖掘现有水厂供水潜力,升级改造老旧管线,延伸管网覆盖范围,解决饮水水质不达标、易反复等问题,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证率。考虑农村饮水工程与居民迁建工程密切相关,规划项目与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工程衔接,规划期展望至2025年。 
 
   2018—2025年实施项目148处,增加日供水能力109.69万吨。其中,2018年实施项目67处,现有水厂管网延伸40处、现有水厂改扩建23处、新建水厂4处,增加日供水能力35.71万吨;2019年实施项目31处,现有水厂管网延伸22处、现有水厂改扩建9处,增加日供水能力26.12万吨;2020—2025年实施项目50处,现有水厂管网延伸42处、现有水厂改扩建8处,增加日供水能力47.86万吨。 
 
   (四)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 
 
   以“宽带安徽”建设为依托,升级改造有线通信光缆,加快无线基站建设,持续加强宽带网络深度覆盖,实现行蓄洪区重点区域4G网络全覆盖,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防洪保安中的运用。 
 
   2018—2020年,建设通信基站59个,改造通信基站33个;规划改造杆路1262.2公里、光缆1640.6公里,新建杆路998.4公里,光缆1662.7公里,新增光交583个,新增分纤箱9544个。 
 
   四、规划投资 
 
   (一)投资估算。 
 
   规划估算投资40.17亿元,其中,道路工程25.23亿元,电网工程6.73亿元,农村饮水工程6.97亿元,通信网络工程1.24亿元。 
 
   (二)分期投资计划。 
 
   路网完善工程:2018年投资19.20亿元,2019年投资6.03亿元。 
 
   电网扩容工程:2018年投资1.96亿元,2019年投资2.64亿元,2020年投资2.13亿元。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018年投资3.12亿元,2019年投资1.39亿元,2020—2025年2.46亿元。 
 
   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2018年投资0.37亿元,2019年投资0.5亿元,2020年投资0.37亿元。 
 
   五、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规划主要为道路、电网、饮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发生在工程施工期,运行期和移民征地期。 
 
   1.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施工期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机械及机动车辆燃油排放的废气和施工、公路运输产生的粉尘;施工机械、运输、主体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噪声;堤防工程的清基、削坡、清淤,建筑物等施工,临建设施的拆除等固体废弃物;场区卫生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易造成施工人员中传染性疾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疾病和病毒性肝炎的爆发流行。 
 
   2.运行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规划工程为淮河行蓄洪区基础设施建设,除饮水工程产生污泥外,其他工程运行期内对自然环境不产生污染;工程实施有利于提升和完善规划区域内道路、电力、饮水、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蓄洪区抗洪防灾能力,对改善这些地区的经济贫困状况,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移民征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规划建设工程涉及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其中永久占地减少了耕地,增加了土地承载力,将对被征地村群众造成影响;临时占地主要为弃土区、取土区、临时堆土区、施工道路和施工布置临时占地,对区域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环境保护措施。 
 
   1.强化政策引导。严格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结合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合理规划项目用地,严格遵守生态红线;严格控制施工活动范围,加强沿线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管理督查。加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工程前期工作,制定施工期环境保护手册,对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做到规范施工、文明施工;严格执行“三同时”管理制度;加强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的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对直接影响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重要目标的工程,应优化调整规划项目布局和选址,严格依法落实保护要求;加强项目参与人员环境保护意识,建立惩罚、追责制度;做好环境风险防范工作。 
 
   3.优化施工技术。根据项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经济范围内优先使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先进型施工方案,淘汰落后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创新施工,避免工程建设对环境和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规划实施有利于提升区域内防灾和减灾能力,也是维护该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一项环境工程,对提高工程治理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各项补偿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的基础上,不利影响可得到有效缓解。从环境角度分析,规划的正效益大于负效益,规划是可行的。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分工。规划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由交通部门组织建设,公路库外的堤顶道路建设工程由水利部门组织建设;电网项目由省能源局协调省电力公司组织建设;农村饮水项目由省水利部门组织建设;通信项目由省通信管理局协调相关电信运营商及铁塔公司组织建设。 
 
   (二)加大财政支持。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纳入省行蓄洪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继续加大对行蓄洪区内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等公益性项目支持力度,取消贫困县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县级配套资金。中央预算内水毁修复资金优先用于行蓄洪区基础设施水毁修复。在不影响贫困县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的前提下,允许行蓄洪区按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要求,从县级层面整合省以下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到行蓄洪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创新金融服务。突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在行蓄洪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资服务功能。允许行蓄洪区以市、县为单位搭建承接平台,采取按项目分类打捆方式,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开展规划项目融资服务对接。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信贷、直接融资增信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规划项目融资由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提供担保。 
 
   (四)保障资金投入。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省级按照一类行蓄洪区40万元/公里、二类行蓄洪区30万元/公里、三类行蓄洪区(含洪洼)25万元/公里的标准给予定额补助,建设资金通过省级补助、市县整合、帮扶单位帮扶、社会支持、村级“一事一议”等多种渠道解决;公路库外的堤顶道路工程省补资金由水利部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贫困县投资由中央及省级承担,其他地区除中央投资外,省级与市县各承担50%,受益群众承担入户部分费用,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适当减免。电网工程由省电力公司统一安排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给予投资补助。通信网络工程由省通信管理局协调相关电信运营商及铁塔公司投资建设。 
 
   (五)加强土地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尽量使用空闲地和其他存量建设用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确需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有条件建设区土地的,可按规定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有条件建设区调整为允许建设区。优先保障行蓄洪区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指标。允许行蓄洪区所在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城乡建设增减挂钩结余指标按照规定在省域内流转,所得收益可用于本规划项目。 
 
   (六)强化项目支撑。建立全省统一的行蓄洪区基础设施项目库,并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编制项目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纳入本规划的政府投资项目,按照相关规定直接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各地建立联评联审机制,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落实报建手续,确保尽快开工建设。相关项目应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洪水影响评价类许可,不能影响行蓄洪区功能发挥。 
 
   (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依法加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工程前期工作,强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根据生态环境对规划实施的响应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案,强化对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的监督,最大程序减少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落实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管理制度。加强规划实施后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的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对直接影响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重要目标的工程,应优化调整规划项目布局和选址,严格依法落实保护要求。 
 
   (八)加快规划组织实施。按照规划项目化、项目工程化要求,细化目标,分解任务,认真组织规划落实,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力,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和规划目标实现。加强与其他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项目所在地政府是推进项目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编制年度施工方案,细化分工,倒排时间,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上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下一篇: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