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安徽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2018—2027年)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7-30 08:40:32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全球机器人产业处于规模扩张的窗口期和抢占主导权的机遇期。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统计,2017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工业机器人销售额达到147亿美元、增长11.4%,进入平稳成长期。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正处于爆发期。据IFR统计,2016年中国机器人销售额首次突破50亿美元,2017年达到62.8亿美元,2013—2017年年均增长率为29%。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3.1万台,占全球的1/3,已连续多年创历史新高。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大致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中部和西部六大产业集聚区。从发展基础、技术实力、市场空间、产业链、产业集聚程度等方面看,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处于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第一梯队,东北和中部地区处于第二梯队,西部地区处于第三梯队。其中,安徽省总体处于第二梯队的前列,芜湖市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处于全国前列。

       2017年,我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达2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8000余台,比上年增长1.4倍;服务机器人已形成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公共安全、餐饮、娱乐机器人等较为全面的产品体系。我省初步打造了芜湖、马鞍山、合肥等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芜马合”),已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现有机器人生产、集成和零部件企业150余家,机器人研究院6家。一是研发体系基本建立。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一批从事机器人研发的高校;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中科院智能研究所、中科大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合工大智能院、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专业机器人研发机构;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9个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拥有赛宝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安普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检验检测试验机构,为我省机器人技术研究和产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二是机器人本体具备较强实力。工业机器人拥有埃夫特智能装备、欣奕华智能机器、芜湖瑞思机器人、行健机器人、中安重工、陀曼精机、芜湖金三氏、安徽欢颜机器人、方宏自动化、海思达、华创智能、远荣机器人、泰禾光电、雄鹰自动化、井松自动化、配天机器人等企业。服务机器人拥有科大讯飞、酷哇、沪宁智能、惊天智能、三联机器人、安徽国购机器人、合肥赛为智能、科微智能、欧凯罗博特、中科华澄、云翼航空等。三是关键零部件取得突破。奥一精机、芜湖翡叶动力、芜湖固高生产的RV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已应用于机器人,聚隆机器人、大洋机电、马鞍山三竹智能、同智机电等企业正在研制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四是系统集成具备一定规模。埃夫特已在汽车焊装线、喷涂线、打磨线等上大量集成应用机器人,巨一自动化已在各类生产线上集成应用机器人近5000台,欣奕华、凯盛工程、行健智能机器人、瑞祥工业、合锻智能等企业也在相关行业大量集成应用机器人。五是示范应用取得积极进展。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安徽合力、华菱星马、合肥美菱、康佳电子、合肥京东方、鸿路钢构、全柴集团等成为全省应用机器人的示范企业,现已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12000余台。“芜马合”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为新时期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和新活力。

       虽然近年来我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业基础仍然薄弱。除了埃夫特、巨一自动化、欣奕华等少数骨干企业外,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初创型企业。二是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发展不均衡。工业机器人产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而服务机器人产业则处于起步阶段。三是产业链有待进一步优化。机器人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中后端,以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为主,存在“后重前轻”问题。四是应用推广难度较大。省产机器人的无障碍工作时间、重复定位精度等关键指标与进口机器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加上品牌认可度低,很难获得大企业订单。五是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合力。尽管我省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芜马合”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但三市产业园区的专业化分工不够明确,且有不少企业散落在其他地区,缺乏相应的协调和合作机制。

       当前,美、欧、日、韩等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纷纷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焦点并积极布局,以此作为保持或重获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机器人产业正呈现出以下三大发展趋势:一是技术融合促进机器人创新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进,尤其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基础和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机器人产业成为一个扩张无边界的领域。二是机器人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全球机器人产业正由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转向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并重发展,细分领域的巨大需求也导致全球市场尤其是服务机器人市场从平稳发展转向高速发展。三是由产品竞争加快转向平台竞争。随着“机器人+大数据+互联网”成为全球发展趋势,机器人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强化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从生产机器人转向标准构建、数据支持、技术分享和服务延伸,由产品竞争加快向平台竞争转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坚持“市场主导、应用优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整机牵引、关键突破,融合发展、超前布局”原则,以扩大总量、提质增效为主线,聚焦“两突破”“两加强”,即整机技术水平和关键零部件实现突破,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得到加强,依托“芜马合”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努力将我省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的高地。

       (二)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2018—2022年):夯实基础,完善产业体系。

       到2022年,我省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建设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

       ——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到2022年,我省机器人产业(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大关,我省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2.5万台,服务机器人在医疗康复、家庭娱乐服务、巡检安防等重点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打造8家左右行业“领跑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培育15家左右单项冠军企业(零部件企业国内市场国产品牌占有率10%以上、细分领域机器人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机器人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超过8.5万小时;医疗护理、家庭服务、救灾救援等重点领域的服务机器人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核心关键零部件研制取得突破。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研制攻关取得重大进展,关键零部件本地化采购率提高30个百分点。

       ——本地化集成应用成效显著。培育国家级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企业10个、省级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企业100个;在汽车、家电、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化工、民爆等特殊行业以及医药、电子、食品等生产环境洁净度要求高的行业,每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4000台以上。

       2.第二阶段(2023—2027年):拓展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

       到2027年,我省机器人产业(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800亿元,智能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汽车、家电、电子等领域形成机器人应用国际标准和规范,打造15家左右行业“领跑者”企业,培育30家左右单项冠军企业,建成世界一流的机器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三、发展路径

       (一)“机器人+制造”融合发展。

       组织实施“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项目,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有效拓展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育专业化的系统集成商。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搭建工业机器人应用推广平台,吸引更多生产厂商与终端客户入驻平台,为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基地+基金”集群发展。

       发挥“芜马合”全国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的基础优势,大力引导企业向基地集聚;按照“1个基地、配套1支基金”的模式,支持芜湖、马鞍山、合肥3个产业基地配套各自的产业基金;积极培育一批机器人创业创新基地和众创空间等,形成“大而优”“小而专”的产业集群。

       (三)“龙头+配套”协同发展。

       通过兼并重组、交叉持股、投融资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本,着力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坚持抓大扶小并重,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国“单项冠军”“配套专家”。以机器人领军企业为龙头,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加强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带动机器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四)“存量+增量”转型发展。

       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实现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不断调整现有存量,增加有效投入,推动省内机器人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重,积极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借力”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有利于补齐机器人产业链缺口的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优质增量。

       (五)“应用+创新”持续发展。

       实施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制及示范应用项目、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加强我省机器人产品、核心零部件产品的推广应用,打通技术开发、产品制造、示范应用的产业化通道,以应用推广带动研发创新。
 

       四、发展重点

       (一)主要产品发展重点。

       1.工业机器人发展重点。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加强整机、零部件与系统集成的协同发展,加快“建链”“补链”和“强链”,促进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1)工业机器人整机。重点加快弧焊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重载AGV等的本体开发及批量生产。

       (2)工业机器人零部件。 重点研制开发精密减速器、高精度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高速高性能机器人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满足省内及国内工业机器人快速发展的需求。

       (3)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重点加强省产工业机器人在机械、汽车、家电、电子、食品等行业的规模化集成应用,以集成应用促进稳步发展,以稳步发展提升质量效益。

       2.服务机器人发展重点。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既要针对消防、救援、医疗等特殊用途需求研制特种服务机器人,又要面向消费升级需求加快批量生产消费服务机器人。

       (1)特种服务机器人。重点研制消防救援、医疗康复、无人船、无人机等特种服务机器人。

       (2)消费服务机器人。加快批量生产家庭作业机器人、娱乐休闲机器人等各种消费服务机器人。

       (二)关键技术发展重点。

       1.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重点。从优化设计、材料优选、加工工艺、装配技术、专用制造装备、产业化能力等方面入手,重点突破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工业机器人五大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解决关键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加快提高工业机器人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

       2.共性关键技术发展重点。针对制造业智能转型升级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与智慧生活、现代服务和特殊作业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并跟踪研究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重点突破制约我国机器人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

       (三)区域发展重点。

       依托“芜马合”重点区域,构建以芜湖为国家综合性高端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以马鞍山为特色机器人制造基地、以合肥为新一代机器人创新研制基地的产业集聚区。

       1.芜湖——打造国家综合性高端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

       一是重点发展高端智能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减速器、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电机、传感器、机器人视觉、机器人力传感器、AGV小车及立体仓库、智能装配线、智能测试系统等,推动汽车、家电等领域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发展,支持国家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做强做大。二是重点发展医疗机器人、导购机器人、无人船等服务机器人,打造高端服务机器人制造基地。三是重点打造与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全球顶尖机器人研究院协作共建的亚洲领先的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

       2.马鞍山——打造特色机器人制造基地。

       一是重点发展中小企业用工业机器人,建设系统集成应用示范线,打造规模化机器人实训基地满足国内众多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市场需求。二是重点发展冶金、消防、电子、核电、农业、石化、公共服务等行业专用工业和服务机器人,针对有市场需要的某些空白领域,开展自主研发,提供整机解决方案,打造特色机器人制造基地。

       3.合肥——打造新一代机器人创新研制基地。

       一是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及机器人用视觉、力传感器等智能装备,打造新一代机器人科研基地,重点形成集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系统集成、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二是重点发展重载AGV小车及立体仓库系统、智能装配生产线、智能测试系统等,增强为汽车、家电、电子等行业提供先进制造成套解决方案的能力。三是推进人工智能、脑科学、类脑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深入应用,打造国内外领先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平台。四是重点研制全自由度持镜机器人、妇产科举宫机器人等特种服务机器人,突破微创医疗服务机器人多通道安全交互、高精度控制、智能辅诊、声纹识别等核心技术。

       4.其他地区。

       依托骨干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发展搬运、装配机器人、系统集成,研制生产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开展机器人本体和集成的研究开发。
 

       五、重点任务

       (一)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要素,聚焦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重点突破前沿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健全我省机器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机器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示范应用推广。

       继续组织实施工业领域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进一步推进工业机器人与生产过程的融合,支持省产工业机器人应用于企业传统生产线及生产车间的技术改造,集中优质资源投入见效快的项目,力争率先突破、先行示范。

       (三)加快培育标杆型企业。

       充分利用我省重大战略平台及政策资源,集聚高端要素,找准切入点和关键点,继续打造“领跑者”企业集团和单项冠军,加快形成一大批综合实力较强、竞争力突出的标杆型企业。

       (四)积极创新商业模式。

       支持和推动机器人企业积极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企业品牌化提升、专业化增强、区域化整合、标准化管理,加快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步伐。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瞄准国内外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专用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企业,大力实施资源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组团招商活动,积极争取引进和落地一批新企业、新项目。

       (六)加快国际化发展。

       支持我省机器人企业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对国外先进的机器人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推动企业产品和技术服务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国际化、高端化引领机器人产业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推动。

       充分发挥省机器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职能,统筹推进全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和推动机器人产业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实施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加强对重要事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成立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7年)》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对拟提交领导小组审议的战略规划、实施计划等进行论证、评估;对国内外机器人产业发展进行跟踪和前瞻研究,提出专业建议;开展机器人产业国际合作研究,提出交流合作的相关建议;完成领导小组委托的其他咨询任务。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统筹相关政策资金,支持机器人用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及驱动器、视觉识别体系、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重点领域的研发攻关;鼓励机器人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广应用等。

       加大首台(套)政策支持。对于认定的首台(套)机器人,省财政对省内研制单位和使用单位,按规定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完善首台(套)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对于本省机器人企业投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险的,按年度保费给予一定补助。

       继续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推进机器人企业涉及的营改增试点政策、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优惠等政策落实到位。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做好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中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子基金设立运营工作,共同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完善机器人产业研发转化、捕捉寻找、路演展示、向往汇聚机制;支持机器人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自动化线改造升级;支持骨干企业海外或国内并购细分市场龙头机器人企业或关键零部件企业;支持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机器人在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示范应用。

       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机器人企业进入上市后备资源库,支持符合条件的机器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对改制完成并办理上市辅导备案登记、成功上市的机器人企业,省财政按规定给予奖励。鼓励机器人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融资,根据首次股权融资额给予一定奖励。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买方信贷、订单融资、履约见证、技术专利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方式,增加对机器人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合理配置贷款期限,制定分阶段放款、按订单进度回款等用信策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四)加强育才引才工作。

       支持高等院校成立机器人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鼓励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高等院校与机器人龙头企业合作,成立机器人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推动机器人学科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符合高端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要求、高素质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技人才。

       加快培养机器人高技能人才。积极推动我省本科、高职院校、技工院校机器人专业建设,加快机器人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引导我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机器人企业通过校企联合、定向委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形式,加强机器人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机器人高技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定期选拔技能人才到境外特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等机器人产业领先国家开展培训学习。

       大力引进机器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瞄准海内外“高、精、尖”机器人技术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吸纳更多高层次人才携技术项目来我省创新创业。对获得我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项目立项的机器人团队,省财政按规定给予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专项资助;对我省确定立项的机器人领军人才,符合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规定的,可给予创新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并根据项目实施绩效情况给予奖补。

       (五)促进区域品牌提升。

       打造机器人产业特色小镇。以芜湖、马鞍山、合肥等机器人产业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国内领先的集研发、制造、检验检测、应用、培训、工业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特色小镇,完善机器人产业链布局,塑造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基础设施载体和先进制造品牌载体。

       承办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活动。积极承办国际性或全国性的机器人博览会、高端论坛、大赛等,形成若干定期举办、高规格、高层次、品牌性的重大活动,不断提升我省机器人产业区域性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推动服务平台建设。

       成立安徽省机器人产业联盟。鼓励从事机器人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应用服务等的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用户单位及其他相关机构自愿联合成立安徽省机器人产业联盟,搭建促进全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协会成员在技术、市场、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强行业自律,提供信息共享、展览交易、人才培训等服务。

       (七)建立统计监测体系。

       委托第三方机构,建立以企业为基础、以产品为对象的省、市、区(县)三级的机器人产业统计工作体系,并开展经济运行监测、信息发布、景气预警等工作,及时发现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趋势性、苗头性问题,为制定促进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上一篇: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中国声谷)发展规划(2018—2025年)
下一篇: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