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部署,现制定省发展改革委2013年工作要点如下:
一、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
1.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密切跟踪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国家宏观政策动向,进一步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及时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提高研究谋划能力。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力争形成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二、扎实做好投资和项目工作
3.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1)按照抢开工、促在建、保投产的要求,健全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2)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全年开工建设1300个以上超亿元项目,推进1500个以上超亿元在建项目,建成400个以上超亿元项目,完成重点项目投资6000亿元以上。(3)实施省重大前期工作项目推进计划,力争一批重大项目尽快获得国家批准。(4)围绕重大基础设施、主导产业、节能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4.继续做好中央投资项目争取和实施工作。(1)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投向,扎实做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努力保持较高份额。(2)加快计划下达和资金拨付进度,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推动中央投资项目按时开工建设。(3)加大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和专项稽察力度,督促做好整改落实工作。(4)继续围绕争取中央投资和项目实施,切实做好设计审查工作。
5.着力启动民间投资。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各项部署,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围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出一批项目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6.拓宽项目融资渠道。(1)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支持有条件的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做优做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2)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和融资平台申报发行企业债券。(3)深入推进银企对接。(4)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战略合作。(5)大力发展创业和股权投资。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7.培育壮大主导产业。(1)制定出台主导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和重大产业基地认定办法,建设10个以上主导产业发展基地,完成主导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主导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2)加强对全省产业布局的规划指导和统筹协调,坚持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着力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
8.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1)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合芜蚌新型显示、芜马合智能专用装备、蚌合芜硅基功能材料等产业集聚区。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调度。(2)继续做好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申报和建设。(3)围绕新型平板显示、智能制造、量子通信及未来网等“增长源工程”,健全工作机制,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9.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1)落实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项支持政策,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举措,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2)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和集聚区建设。深化黄山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市申报国家服务业发展示范区,选择一批县市区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加大品牌培育力度。
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10.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支持42个产粮大县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油料和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继续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11.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抓住国家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机遇,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12.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灌区续建示范工程,继续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农村小水电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新建一批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乡村服务网点。
13.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围绕农村公共事业、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行蓄洪区搬迁和库区移民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4.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完善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组织编制《安徽省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争取国家批复《皖江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加强与国家有关方面对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2)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成阜六、宿淮铁路,完成漯阜铁路复线改造,确保马鞍山长江公路、黄山-祁门高速公路等建成通车,合肥新桥机场、池州机场等投入运营。
15.加强能源建设。(1)完善全省电力平衡、天然气供应的监测预警体系,保障春节、迎峰度夏(冬)等重点时段的能源供应。(2)加强对光伏产业发展形势分析调研,研究出台应对措施。(3)加快能源重点项目建设,新增电力装机318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58万千瓦;新增煤炭产能900万吨/年,天然气管道320公里。(4)创新能源发展方式。加快建设沿江煤炭储配中心,研究建立煤炭交易中心。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扩大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范围。支持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天然气分布式利用。推动智能电网发展。
16.加快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加快实施新一轮治淮工程,开工建设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工程、西淝河洼地治理等项目。积极推进淮水北调工程及青弋江分洪道等重要支流治理。加快引江济淮(巢)前期工作。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7.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1)制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省实施方案》,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点,争取列入国家试点省。(2)尽快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
18.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按照调整后的合肥经济圈规划范围,尽快完成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修编工作,推动一体化发展进程。研究出台新一轮支持合肥经济圈的政策意见。继续抓好直购电试点等7个合作专题的推进落实。
19.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1)开展示范区建设情况评估,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2)按照转型发展的要求,努力在培育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中区建设、推进园区合作共建、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推动示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3)推进皖江城市带与合肥经济圈聚合发展,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层次。
20.加快皖北振兴步伐。(1)编制实施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意见,推动建立中原经济区合作发展机制。(2)研究谋划沿淮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3)深化南北“3+5”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着力解决土地、资金、人才、环境容量等问题,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新突破。(4)力争皖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1.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以文化、旅游、生态和科技融合为主线,强化项目支撑和政策争取,加快编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力争早日获得国家批准。加强项目谋划和政策争取,启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22.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1)开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组织实施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3)认真落实支持金寨县发展“5+1”事项。(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以工代赈资金重点投向大别山革命老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适当兼顾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继续开展以工代赈片区综合开发项目试点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2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筹备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研究制定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保持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七、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24.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1)研究制定2013年全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意见。(2)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2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全民医保体系,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补助标准,建立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选择3-5个市开展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试点,选择一批县开展新农合大病保险试点。基本完成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任务。
26.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制定深入推进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建设指导意见,研究建立试验区评价指标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市县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7.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编制实施《安徽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和《安徽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3-2015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合肥、芜湖等市开展国家信用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地方征信体系建设,推进省联合征信系统建设。
28.积极推进其他相关改革。(1)扎实推进金寨、全椒、南陵三县农村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实施国家国有林场改革试点。(3)深化国家发展改革城镇试点。(4)进一步完善招投标体制机制。(5)积极推进公益性项目代建制。
八、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29.加强区域合作。(1)积极做好建设长江中部城市群各项工作。加强长江中部城市群与中原经济区协同发展。(2)提升长三角区域融合发展水平。加强国家战略规划的相互对接和联动融合,协同推进重点区域发展、重要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产业转移、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领域合作。(3)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
30.加快开发区转型发展。(1)开展全省开发区考核评价,引导开发区转型发展。(2)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开展新一轮开发区清理整顿和规划修编工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投资强度,加快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3)支持发展势头较好、主导产业突出、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扩区升级。(4)推进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中新苏滁、郑蒲港新区等现代产业园建设,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园区合作共建。
31.着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主动适应国内外产业转移形势的新变化,重点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已在沿海投资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利用省外资金增长15%以上。
32.全面做好利用外资工作。(1)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产业目录》为指导,进一步引导优质外资进入我省优势产业。(2)加大宣传和指导力度,谋划具有创新性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继续保持外贷在全国的领先地位。(3)加强境外投资指导和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4)做好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伏尔加河中上游地区加强合作的相关工作,力争皖俄全面合作取得新的突破。
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3.强力推进节能工作。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强化节能监测预警和调度,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建设100个省级节能示范项目。
3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推进淮河、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环巢湖生态经济区。深入实施新安江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启动一批生态强省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3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跟踪国家政策动向,支持更多城市、园区、企业进入国家循环经济等各类试点示范。建设100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健全试点示范体系。支持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36.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探索启动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推进池州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继续开展温室气体减排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国际合作。做好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印发实施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37.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支持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加强以居家和社区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38.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完成2365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改善城乡幼儿园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规划,支持皖北六市职教园区和安徽金寨职业学校建设。加强高校实训实习设施建设,提升办学质量。
39.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地级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40.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城乡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开展地级市综合医院、儿童专科医院建设,实施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项目。
十一、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41.加强机关党建工作。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领会精神实质。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着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42.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深入推进效能和政风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狠抓督促检查,将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化。
4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出台《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规划》。继续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围绕项目审批和资金安排等重点环节,完善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机制。
44.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扎实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实施年”活动,进一步完善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不断拓展政务公开范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窗口服务工作水平。
45.着力建设法治机关。推进《安徽省物流业促进条例》等立法进程。继续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制度,全面梳理各类规范性文件。积极创建“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
46.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进一步改进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效。积极创新选拔任用方式,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与动力。
47.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围绕省委、省政府部署及全委重点工作,做好新闻宣传、政务信息报送和网站宣传工作,力争全年新闻宣传稿件总量、政务信息报送量比上年增长10%左右,门户网站保持省直机关先进行列。
48.做好离退休工作。进一步强化为离退休干部服务的意识,落实各项待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有益离退休干部身心健康的活动。
49.加强机关后勤服务。认真落实综治责任,开展“平安机关”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车辆管理,做好会务和接待工作,保障机关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