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安徽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 内容

淮南:聚焦新兴产业 抢占发展先机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5-11-23 13:47:39
 淮南大力实施“1235”发展战略,即围绕“一个目标”: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 “双轮驱动”: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加快“三化进程”:加快产城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合淮同城化进程。实现“五个发展”:实现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廉洁发展。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新道路,奋力打造淮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升级版。到2020年,全市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大幅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总量再上新台阶,确保实现1200亿元,向1500亿元冲刺。力争2015年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由负转正,2016年经济增长速度接近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年平均增幅10%以上,力争达到1000家。

  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各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力争达到2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中国驰名商标超过6个。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7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次进一步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美元(按目前汇率)。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医药、光电新能源、绿色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五大高成长性产业。到2020年,将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现代医药产业基地、煤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4个基地打造成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形成支撑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

  重点支持煤矿机械电子、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以产业链为纽带,以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实施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装备制造产业围绕扩大煤机装备产业优势,加快省级煤机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以航空航天电缆、光缆设备、光纤光缆、特种化工、民爆物品、军民两用新材料等为主要产品的军民结合特色产业。到2020年,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非煤电产业销售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

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

  规划建设煤化工产业物流园、医药产业物流园、电商快递物流园等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园。整合全市检验检测资源,打造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区。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重点发展云计算应用服务,以“互联网+”为核心,大力培育网络经济产业发展。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建设,规划建设电商产业集聚区,发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现代商贸体系。加快建设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大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焦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和“舜耕山城市旅游带”三大核心组团。鼓励民营资本兴办体育产业,做大做特做优健康养老、休闲养生、康体运动等重点业态,加快构建大健康产业链。到2020年,建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0个,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达40%,亿元以上服务业企业力争达到30家。

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

  围绕打造特色精品农业大市、有机生态农业强市的目标,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 “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优质糯稻、优质粳稻、优质高蛋白大豆、食用菌、名优瓜果和立体生态种养等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优质粮、畜禽、水产品、蔬菜、豆制品、乳制品、食用菌七大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粮食精深加工、畜禽水产养殖业加工、地方名优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链。 2020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0家、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达到10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0亿元。202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00家、家庭农场1000家,规模化经营比重达70%以上。

创新驱动发展工程

  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推动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创新型城市转变。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速创新载体建设,加速推进各类创新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各类开发区转型发展。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00家,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00亿元;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00家。

民营经济提升工程

  壮大企业规模,到2020年培育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0家,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200家。加大对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辅导,推动民营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争取到2020年上市企业达到10家。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到2020年,全市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吸纳就业人员达80%以上,新增注册企业20000家以上。

园区转型升级工程

  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和现代医药产业;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光电新能源、现代医药等四大产业;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煤基石油化工、替代燃料、基础化工及高端石化产品。推动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煤化工产业基地。到2020年,把园区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全市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

县区经济振兴工程

  依托京福高铁淮南东站,推进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把东部城区建设成为全市的现代物流商贸中心、以现代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基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把西部城区建设成为特色旅游区、传统产业基地和生态恢复示范区。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山南新区建设成为全市的行政办公和商务办公中心、文化、科研教育和体育中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现“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目标。加强中心城区与北部地区的互联互通,坚持“四化”协调发展,把北部地区建设成为绿色能源基地、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推进凤台经济开发区“一区三园”协调发展,加快毛集实验区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将凤台、毛集建设成为绿色能源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到2020年,县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与全市实现同步增长,超过50%的县区经济总量突破200亿元。

质量品牌升级工程

  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计划,建立防爆电器、汽车、食品、药品、母婴用品等消费品领域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构建质量信用体系。加快建设以国家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为龙头,以安徽省煤矿安全仪器仪表质检中心和安徽省防爆电器产品质检中心为支撑,以市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为基础的淮南市检验检测产业园。每年争创一批省级以上综合性和专业性品牌产品,评选一批市级综合性和专业性品牌产品,并给予奖励。到2020年,全面建成全国防爆电器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10个,力争中国驰名商标超过6个;安徽名牌产品达120个,淮南市市长质量奖企业达16个,淮南名牌产品达200个。

人才支撑建设工程

  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到202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以上,为煤炭、电力、化工、机械、医药等支柱产业培养相关高端人才5000人,为各类园区、产业园区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3000人,实施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提升创新创业水平。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快市职教园区和“淮南技师学院”建设步伐,建设一批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到2020年,全市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60000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8000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队伍总数的30%左右。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加快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步伐,深入推进“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建设,到2020年,全市新增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各6个以上,重点资助建设50家创新团队。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六个强化增强保障措施

  1、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聚焦发展重点,突出目标导向,充分利用淮南市设立的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提供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融资担保、融资支持、后补助、贴息等方式,引导更多民间资金转化为投资,向主导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项目集聚。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大企业上市力度,扩大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全面开展“税融通”业务,引导银行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切实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2、强化项目带动。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抓好转型升级重点工程项目库建设,补长短板、增强后劲。加快推进PPP项目落地,开工一批高质量的PPP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人才培养、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3、强化改革创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扎实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落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管理等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将部分国有资本转化为优先股,并着力推进整体上市,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4、强化开放发展。坚持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针对产业链核心环节和薄弱环节,坚持理念创新、方式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合肥经济圈,推动合淮一体化发展。

  5、强化环境营造。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促进和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6、强化组织领导。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事关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市上下必须高度重视。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三严三实”的精神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承担协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的各项任务和日常服务工作。建立“一个重点工程、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实施计划”的推进机制,重点工程推进小组办公室设在牵头部门,具体承担工程实施计划的制定,协调落实重点工程推进小组议定的事项和日常服务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县、区政府要比照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

上一篇:蚌埠:实施八大工程走特色创新发展之路
下一篇:阜阳:工业经济运行呈现进中争先良好态势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