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安徽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2012年度监测评估报告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5-08-05 17:01:15
 一、总体评价

      2012年,我省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坚持“四化”同步发展,编制并实施经济强省、生态强省和文化强省纲要,及时制定针对性强的稳增长促发展政策措施,多措并举,全力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稳步推进,31项主要指标大多数达到预期进度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有效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相对较快增长。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及时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30条政策,多措并举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强力推进“861”计划项目建设,着力落实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增长政策,经济实现了相对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达1721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1%,高出规划年均目标2.1个百分点,增速居中部第1位,较2011年前进1位。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4.9%,低于规划年均目标0.1个百分点;投资同比增长24.2%,高出规划年均目标9.2个百分点;人均GDP相当于全国的比重提高到75.2%,较2011年提高0.3个百分点。

      ——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谋划实施“增长源工程”,制定促进钢铁、建材、化工等产业升级政策,实施997项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淘汰小煤炭、小钢铁、小水泥产能174万吨、25万吨和260万吨。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4.15%,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48.08%,超出序时进度8.08个百分点。深入推进国家和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5629.4亿元,增长11%,增幅创三年来新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的13.4∶54.4∶32.2调整为12.7:54.6:32.7。

      ——全力推进国家战略全覆盖,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皖北地区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实现了国家战略全覆盖。支持合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努力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合肥经济首位度达24.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的位次为第15位。实施《安徽省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条例》,江北江南集中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等建设提速,芜湖、马鞍山跨江联动发展加快,皖江示范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引擎作用更加凸显。皖北三市四县现代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增速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出台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成立“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省政府重点工作,搞好整体谋划,编制落实方案,认真推进实施,全力打好全省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启动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推进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和郎溪等6市1县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

       ——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进一步大幅提高低收入和困难群体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14.9%,均超规划年均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缩小至2.93:1。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五项社会保险完成年度任务。出台《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完成首批61家非时政类报刊转制和广电网络整合,《永远的忠诚》等6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3.8万套,基本建成34.4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任务。推进皖北职教园区和安徽金寨职业学校建设。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服务管理机制,省辖市基本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启动实施“营改增”试点。深入开展合芜蚌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实施151项科技攻关和89项自主创新项目,启动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实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全面推开148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与长三角在交通、能源、科技、金融等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与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港澳台及国际合作取得新成效。着力培育壮大出口主体,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93.3亿美元,增长25.6%,超规划年均目标15.6个百分点;新增6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我省,总量达到63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6.4亿美元,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时序进度。

     《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压力是:

      部分经济指标实现预期目标压力进一步加大。2012年,未完成进度的指标共5项,即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与2011年完成情况相比,进度滞后的指标发生了变化,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氮氧化物排放等指标由未完成进度转为完成进度,但是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完成进度首次低于预期目标,同时GDP、投资、进出口、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增幅明显减缓,表明受环境趋紧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势头正在放缓。2012年全省利用省外资金增长26.4%,同比下滑30.1个百分点。传统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减弱。煤炭、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等产业占我省工业的30%以上,2012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比下滑了1.3个百分点。同时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产业升级难度加大。外部经济环境短期难以好转。全球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低迷状态,国内经济总体进入中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增长动力减弱,对规划的实施形成严峻挑战。

     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适应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打造新的动力源,以创新的办法破解规划实施中的难题,力保《纲要》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加大已出台稳增长政策的实施力度。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切实减轻企业发展负担。密切关注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国家政策动向,及时制定实质性举措,化解经济运行风险。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改造升级。推进骨干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国有企业资源整合和战略性重组,提升竞争能力。健全民营经济发展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民间资本有效进入金融等垄断性行业。完善服务业发展机制,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重大项目实施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强化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意识,加快制定出台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带动效应,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与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结合起来,以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建设为方向,带动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通信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与发展服务产业结合起来,以提升城市功能为方向,带动现代物流、金融、旅游、养老等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选择若干开发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推动以城聚产,以产兴城,加快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进程。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继续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项目,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完善地方公共信息和金融信息合作共享联合征信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突出抓好地方金融发展和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进一步扩大上市、债券等直接融资规模;加快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引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有效降低融资和物流成本。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评价

     《纲要》确定了四大类31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其中有5项指标完成情况相对滞后,其余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年均目标,未完成指标较2011年减少1项。未完成的5项指标中,服务业增加值、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3项指标与2011年一致,同时新增加财政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项指标。而2011年完成滞后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氮氧化物排放3项指标,经过努力已完成预期目标,科技水平提高和污染排放减少表明安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正在提升。

    (一)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9项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城镇化率5项指标超额完成规划年均目标。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增加值和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4项指标未完成规划年均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212.1亿元,比2011年增长12.1%,高出规划目标2.1个百分点,增速分别比2010和2011年回落2.89和1.4个百分点,但仍高出全国4.3个百分点,完成五年目标较有把握。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实现投资15055亿元,增幅达24.2%,较规划目标高9.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在全国居第17位,比2011年前移1位。高速增长与规划第二年项目集中上马和2012年受宏观环境影响全国加快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审批密切相关,随着项目的继续推进和落实,今年投资增速仍可能较高。

      城镇化率达46.5%,较2011年提高1.7个百分点,距离五年目标50%还有3.5个百分点的差距,考虑到我省仍处在城镇化加速阶段,随着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进一步推进,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的可能性较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543.7亿元,产值5094.1亿元,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16.4%提高到18.1%。对全省工业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30.7%,拉动全省工业产值增长5.3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超出规划目标15.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67.5亿美元,增长56.6%,增幅列全国第5,尤其是以旅游贸易、对外承包工程货物、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等新兴贸易方式在2012年表现抢眼。

      财政收入增长14.9%,低于规划年均目标0.1个百分点,较2011年增速回落12.9个百分点,考虑到影响财政收入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和中小企业税费优惠等结构性减税政策持续,2013年财政收入完成目标的难度依然存在,但内外经济景气有望好转可能有益于企业效益提高和税收收入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内需疲软、大规模刺激消费措施的退出和CPI回落等因素影响,增长16%,与规划目标18%相差两个百分点,2013年考虑到高档消费放缓和新的消费增长点的培育需要时间,消费可能进一步放缓,完成目标的难度加大。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继续低于12%的规划年均目标,需求不足可能导致的消费放缓、专业化水平不高和专业人才缺乏等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短期内仍难消除,未来完成规划目标压力较大。

    (二)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4项指标中,全部完成规划年均目标,尤其是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项指标,在2011年完成情况相对滞后情况下实现赶超,如期完成规划年均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8%,较2011年提高0.8个百分点,如期完成规划年均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6%,较2011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距离五年目标仅相差1个百分点,预计可提前2年完成规划目标。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长较快,达到1.6%,在2011年相对滞后情况下上升0.2个百分点,依此速度可圆满完成规划目标。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达到1.29件,较2011年增长61%,完成“十二五”预期目标3.4件的37.9%,依此速度,如期完成五年目标难度不大。科技发展两项指标取得重大进展反应我省在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效,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三)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7项指标中,除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未完成外,其余均如期完成规划年均目标。全年耕地保有量为588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7%,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4.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11%;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指标中,化学需氧量减少3.04%,二氧化硫减少1.87%,氨氮减少2.33%,氮氧化物减少3.95%,减排幅度均超2011年水平,尤其是氮氧化物,从2011年的增长5.49%降至减少3.95%,实现较大突破。森林增长指标中,森林覆盖率27.53%,森林蓄积量2.17亿立方米,虽与2011年和2010年的水平基本持平,但考虑到森林覆盖和林木蓄积需要一定时间,短期时点统计意义不大,而随着2012年底我省“千万亩林增长工程”的启动,到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3%,将远远超过2015年29%的规划目标,我们视该指标基本达到规划要求。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增长0.5个百分点,达到3.5%,但仍未完成规划年均目标,考虑到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水电开发潜力有限,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受资源、技术和政策制约,较长时期内难以成为主力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的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较大挑战。

    (四)人民生活

      民生领域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11项指标均达到规划要求,其中8项指标超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5.8万人,比规划年均目标多出15.8万人,累计完成规划目标的43.5%。财政民生支出3161.2亿元,增长21.2%,已远远超过2015年目标,33项民生工程投入564.2元,比上年增长20.8%,比规划年均目标高出4.8个百分点。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83.7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65.6万人,完成五年目标的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5%,超额完成规划年均目标,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43.8万套,超出规划年均目标3.8万套。城乡居民收入延续“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10年增长13%和14.9%,分别超出规划年均目标3和4.9个百分点。年末总人口69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8%,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6%以上,均达到规划要求。

      三、战略任务评估

    (一)扩大内需

     【规划要求】

      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导向,抢抓政策机遇,坚持不懈扩大有效投入,充分挖掘消费需求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主要成效】

      “861”行动计划进度加快。“861”重大项目协调调度能力进一步增强,项目储备工作积极推进。2012年,全省“861”项目完成投资6698.5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41.1%,比2011年提高8.5个百分点;开工项目1686个,为年度计划的124.3%,比2011年提高8.3个百分点;竣工项目754个,为年度计划的203.2%,比2011年提高37.7个百分点;储备项目总投资29032.9亿元,比2011年增加5452亿元。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积极调整投资结构,推动投资向实体经济领域倾斜,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服务业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基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较快,2012年,全省建筑和安装工程投资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增长27.3%和26.3%,分别高出全部投资增速3.1和2.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加快,2012年全年完成7801.9亿元,增长32.5%,占全部投资比重较2011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商务服务、科技研发、信息软件、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70.8%、198.7%、36.3%和50.2%。

      热点消费带动明显。扩大消费需求政策贯彻落实,消费领域扩宽,消费热点培育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健康发展。2012年,我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85.6亿元,比2011年增长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增幅位列全国第2、中部第1位。城乡消费品市场增速差距逐步缩小,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速超过城市。2012年,全省城镇和农村零售额分别为4670.7亿元和1014.8亿元,增长16%和16.3%,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速首次快于城市。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汽车、住房装修、文化娱乐等体现生活质量的热点消费带动作用明显,2012年限额以上居住、交通和文化娱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9.9%,拉动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7个百分点。

     【问题建议】

      我省煤炭、钢铁、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投资下行压力较大,资金总体供应偏紧,特别是在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挤压下,企业效益下滑,投资成本较大,民间投资持续低迷,导致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不高。居民收入偏低、城乡差距较大总体情况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观,较大限制了消费提升;同时,我省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新型购物形态发展缓慢,造成大量购买力外流。下一步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积极引导扩大民间投资,加强项目谋划推进,提高重大项目谋划的成功率、开工率、竣工率和达产率,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模式,培育消费热点,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要求】

      坚持走安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主要成效】

      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编制《安徽省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工业项目投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重点调度,项目资金、土地、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银企对接会、项目现场会等方式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进度加快。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50.5亿元,增长16.2%,增幅分别高于全国、中部6.2个和4.9个百分点。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发展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抢抓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发展机遇,项目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加大,推动皖北地区工业较快发展。2012年,皖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其中亳州、蚌埠两市增幅同居全省第2位。

      产业升级取得突破。一大批技术领先、竞争力较强的重大项目得到引进,原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引进进一步提高了产业层次,工业基础不断夯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工业内部结构继续优化升级,2012年,全省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969.5亿元和2489.9亿元,增长17.2%和18.2%,增幅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个和2个百分点;而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则低于全省2.6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24.1亿元,增长16.5%,高于全部工业0.3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42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需达到31.9%,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94.1亿元,增长33.1%,高于全部工业16个百分点,超额完成这一目标。

      服务业增速创新高。积极实施“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国家和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5629.4亿元,增长11%,增幅创三年来新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2.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实现10年来的首次回升。服务业贡献回升。2012年全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服务业引资强劲,全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45亿美元,增长49.4%。重点行业发展迅速,金融业全年增长16.5%,高于GDP增速4.4个百分点,全省旅游总收入跨入2000亿元大关,达2620.3亿元,比2011年增长38.7%。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应达到12%,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11%,连续第二年未能完成规划年均目标,“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目标完成总体难度很大。“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速需达到21.1%。2012年,安徽旅游总收入增长38.7%,超额完成这一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交通。2012年,我省交通网络工程完成投资487.6亿元,其中公路、水路和民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89.6亿元,增长30.7%,增幅较2011年提高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公路建设投资334亿元,增长31.2%,其中,高速公路投资153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0公里以上,通车里程达321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投资96.4亿元,实施新改建工程1643公里;运输站场投资10.8亿元。水运建设投资39.2亿元,增长27.6%。民航机场投资16.5亿元,增长28.9%。2012年新增铁路里程131公里、其中客运专线里程131、新开工铁路重大项目2个:郑州-徐州客运专线和宁西铁路复线。2012年,全省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084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4.18亿吨,新增0.18亿吨。水利。《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付诸实施,我省治淮由防洪向防洪、防旱、防污、供水“三防一供”综合治理转变。全面启动水电供区农网改造并取得显著成效,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全年累计落实省以上水利投资计划124.11亿元、同比增长31%,累计完成重点水利建设投资128.03亿元、同比增长42%,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双超百亿”目标,创历史最高水平。大力推进新一轮治淮、长江干支流治理、民生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水利支撑和保障能力。全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17.4亿元,新解决409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持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跨年度实施的647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实施国家规划和省内计划72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完成规划并报水利部审查。信息化。2012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03部,比2011年增加13部;拥有固定电话75部,比2011年减少2部。其中23%的移动电话已入网。城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覆盖,每百户拥有电脑80台,其中的72%用户实现了家庭宽带上网,比2011年增加5个百分点。

      “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力争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00公里,年均需新增314公里左右。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210公里,新增200公里以上,连续第二年未能完成规划年均目标,完成总体目标难度很大。

     “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全省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5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亿吨,每年需新增高等级航道里程83.2公里、港口吞吐能力0.22亿吨,2011、2012年安徽高等级航道里程均未新增加,完成规划目标难度很大,2012年全省港口吞吐能力新增0,18亿吨,连续第二年未完成规划年均目标,完成规划总体目标难度较大。

     【问题建议】

      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土地、融资、用工等要素瓶颈仍然存在,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产能过剩、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服务业虽然增速创新高,但在绝对数上仍然偏低,完成规划目标难度很大。要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工业内在持续发展动力,千方百计推动服务业发展。

    (三)推进“三农”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规划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主要成效】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实现“七连增、九连丰”。2012年全省粮食产量657.8亿斤,比2011年增产30.7亿斤,超额完成规划年均增产目标,总量居全国第七位。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量均稳居全国前列。亳州市率先成为小麦亩产千斤市,阜阳市、亳州市和霍邱、涡阳、太和等21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4.6%,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294家,同比净增772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52家,超亿元的1604家,分别比上年增加6家和366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998.2亿元,增长24.7%,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3.1%,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国家级龙头企业4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900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成为全国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启动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和50个示范点建设,并谋划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成全省小麦“四情”监测系统(一期)、省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及全椒县、长丰县、黄山区农业物联网项目。制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化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全年新增886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省土地流转面积2052万亩,其中流转耕地1275.6万亩。

      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编制《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出台《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将原农民工技能培训项目调整为就业技能培训,农业部在蚌埠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南陵县、巢湖市、界首市和五河县入选试点单位。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完成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工程。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补助标准,制定《安徽省2012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

     【问题及建议】

      2012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效明显。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和生态环境还有待提升,农产品加工的行业发展差距大,传统产业规模总量占比近60%,产业发展中间梯队薄弱,且产品的外向度偏低。下阶段,继续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职业农民等现代农业主体以及农业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和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积蓄小型产业发展后劲,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品牌营销,打响“徽”字牌。

      (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主要成效】

      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启动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制定《安徽省新型城镇化“11221”工程实施方案》,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6.5%,比2010年提高3.3个百分点,超额完成规划年均增长目标。继续推进皖江城市带与合肥经济圈聚合发展,支持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加快芜湖、马鞍山跨江联动发展。

      皖江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实施《安徽省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条例》,完成示范区“三年见成效”主要目标任务。2012年,示范区实现生产总值11396.7亿元,增长12.9%,总量占全省66.2%。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持续加快,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8亿美元,增长25.6%,占全省70.4%,一批超百亿元大项目入驻。江北江南集中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等建设加速,合肥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马鞍山慈湖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

      皖北加速转型发展。加大支持皖北发展力度,推进南北“3+5”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皖北地区5市1县1区纳入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年,皖北6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85.6亿元,增速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28.4%,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阜阳、宿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亿元。皖北转型发展加速,淮北非煤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已达65%,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

      皖南皖西加快发展。出台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加快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以金寨为核心推进全省扶贫开发,省级统筹安排13.6亿元。《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12年)》获国务院批复,金寨、寿县等12县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启动编制《安徽省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继续推进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404亿元,占全省比重达48.8%。19个县(市、区)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比上年增加5个。

       【问题及建议】

       2012年合肥经济总量仍略低于福州和西安,与南京、武汉的差距有所拉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力亟待进一步加强;皖北地区正处于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巩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与规划目标要求尚存差距;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融资压力大、人口异地城镇化、分区差异明显、中心城市能级不足等诸多问题。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继续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坚持“四化同步”加快皖北振兴步伐,推进淮北、淮南等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皖南和大别山区加速发展,全面实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提速合肥经济圈和中心城市建设,壮大县域经济。

    (五)建设创新型安徽

     【规划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主要成效】

      试验区建设更上台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试验区加快发展;再获中关村示范区3项国家拓展政策试点。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重大政策试点已启动56家企业试点,其中18家企业完成试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稳步推进,省暨合芜蚌三市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11个,总投资39.6亿元,其中蚌埠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合芜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投入运行,首批8家创新单元入驻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产学研用合作不断加强,新组建数字与新媒体等14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以及安徽生物产业研究院、等一批新型产学研用实体,新认定省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32家。截至2012年底,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拥有高新区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449.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1.7%和66.4%;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4家,基地数、入驻企业、基地总收入分别占全省的35.9%、33.8%和34.7%。

      创新型企业培育取得突破。孵化器平台作用得到发挥,企业积极进行创新开发,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工作得到大力推动。截至2012年底,试验区拥有科技孵化器33家,在孵企业、新入驻企业和毕业企业分别占全省的56.3%、53.7%和51.5%;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46家,其中2012年新批10家,分别占43%和43.5%。2012年,全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7家,总数达1742家,其中试验区981家,占56.3%;拥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2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58家,其中试验区分别拥有20家和134家,占62.5%和51.9%。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新开发国家重点新产品48个,安凯公司纯电动旅游客车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创新产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36家,居全国第10位。

      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加强对专利的资助力度,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应用示范和农村科技信息化推广。发布《关于规范专利资助政策的指导意见》,将专利资助政策由专利申请阶段调整到专利授权阶段,将授权发明专利作为重点资助对象。2012年,全省各级财政专利投入达1.6亿元,比2011年增长58.7%,其中省级2415万元,增长57.3%。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应用示范得到积极推进,合肥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4119辆,推广数居全国首位;推广LED路灯1.5万盏以上;全省累计24个项目入选金太阳示范工程,建成后年发电量达2.5亿千瓦时。围绕科技服务“三农”,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示范,获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新增农村信息化示范县20个,新增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试点县12个。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施151项省重大科技攻关和89项省重大自主创新专项,争取国家科技立项1400多项、经费18.5亿元。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78项,主要科技成果有宽温区制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车载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等。科技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显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由上年全国第15位跃居第9位、居中部第1位。世界首条高倍聚光光伏发电系统及组件自动化生产线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开工或建成。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75亿元,增长28.1%,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6%,未能完成规划年均目标。

      优质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2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07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02.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6%,比2011年上升4.2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年均规划目标,并弥补了2011年未完成的部分。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100.2万人。普通高中716所,在校生129.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6%,比2011年上升2.5个百分点。初中2920所,在校生213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6%。小学12547所,在校生404.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42.9万人。

人才强省战略实施加快。加强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的更多支持。省院士工作站累计柔性引进院士48人,入选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110人。全省共认定“115”产业创新团队153个,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03人。加强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2012年新增12家院士工作站,总数达34家。

     【问题建议】

      整体创新能力仍然不高,特别是在科研投入和专利申请上在全国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上,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较低,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弱,科研转化能力不强。要进一步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引进先进人才,努力培育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同时增强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向企业转化的能力,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六)建设生态文明

     【规划要求】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防治,完善环境保护机制,保护自然生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主要成效】

      资源效率进一步提高。编制《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及发展循环经济、节能、节能环保产业、污水垃圾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合理分解节能指标,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4.15%,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48.08%,超出序时进度8.08个百分点。落实国家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要求,淘汰小煤炭、小钢铁、小水泥产能174万吨、25万吨和260万吨。开展100家省级节能示范单位创建活动,1946个节能产品列入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制定《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工作规范》。

      节约集约用地顺利推进。继续加快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强化土地供应时序、节奏和结构的控制力度,被列入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全省全年供地49.4万亩,供地率达108.34%,同比提高19.21个百分点。土地供应主要以存量建设用地为主,全年累计供应36万亩,占土地供应总量的73%。优先保障安居性工程用地,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宅用地和经济适用房用地7.94万亩。其中,廉租、公共租赁房用地供应达1.42万亩,同比增长155%。

      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开展制定《安徽省循环经济条例》前期调研工作,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深化循环经济试点,铜陵市、淮北市、马钢集团等10个城市、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江汽集团、奇瑞公司列入国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界首田营再生铅工业园、滁州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列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合肥市、芜湖市列入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淮南市、铜陵有色列入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安徽省、铜陵市、宁国市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地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升级,确定270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编制“十二五”全省城镇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全面启动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编制《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纲要》,重点实施113个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项目。631个项目列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总投资204亿元。巢湖流域综合治理、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列入《共同推进安徽省“五大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合作备忘录》,国家开发银行安排融资300亿元。

     【问题及建议】

      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全省能源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节能潜力空间不断收窄,污染减排控制增量、削减存量难度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机制、约束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生态环境和民众预期存在差距。下阶段,深入推进生态强省建设,出台生态强省评价考核办法,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尽快建立并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以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尽早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

     (七)构建和谐社会

     【规划要求】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主要成效】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参与制定中原经济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进一步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14.9%,均超规划年均目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缩小至2.93:1。全省105个县区中,有19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同比增加11个。

      就业政策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出台《安徽省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促进就业服务均等、创业带动就业、保障水平提升等。投入26.6亿元,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5.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8%,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成五项社会保险年度任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75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均提高10%以上。进一步提高政策范围内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全面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年末参保人数211.1万人。

      其他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全省民生支出3161.2亿元,增加553.8亿元,增长21.2%,占全省财政支出79.9%。33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3.8万套,基本建成34.4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任务。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达到15%的任务。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基本完成高校提标化债任务,高考录取率首次超过80%。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6.84‰。

      社会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深入推进合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建设,在铜陵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鼓励其他市开展试点,推行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省辖市基本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服务管理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走访,妥善化解一批信访积案,信访总量下降。加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力度,加快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问题及建议】

      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居民社保水平依然较低,城乡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与民众的诉求还有差距。下阶段,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密切关注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以更积极的就业政策、更详实的就业信息、更宽广的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就业,着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八)建设文化强省

     【规划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敢为人先、锐意进取、诚信务实、开放合作的精神,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推动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主要成效】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常态化、机制化。《永远的忠诚》等6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首届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黄梅戏艺术节等活动精彩纷呈。完成首批61家非时政类报刊转制和广电网络整合。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文化产业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登记条件放宽,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创办文化企业,打造知名品牌,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专项补助。2012年,皖新传媒入选中国驰名商标,我省文化产业实现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问题建议】

      民营文化企业基础仍然薄弱,未能有效发挥民间资本的活跃性,文化事业在整体上仍较为落后。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平台以吸引民营资本,同时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九)深化改革开放

     【规划要求】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主要成效】

      改革攻坚步伐加快。加快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步伐,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05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出台《安徽“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基本完成61种非时政累报刊转制,第三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出台基础教育三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顺利启动实施“营改增”试点。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新组建15家农村商业银行。启动建设宿州等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实施20个县(区)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省直管县试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实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148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不断巩固。

      对外经济提升进位明显。2012年全省对外经济表现较好,多项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进出口总额393.3亿美元、增长25.6%,总量全国第十四、中部第二,都比上年前进2位,增幅并列全国第六、中部第二,分别比去年前进10位、3位,服务贸易额31亿美元、增长20%;吸引外商直接投资86.4亿美元、增长30.3%,总量中部第二、增幅中部第一,来皖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增加6家到63家;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8.1亿美元、增长18.8%,总量中部第二、增幅中部第一,实际对外投资5.5亿美元,总量中部第二,比去年前进1位。

     【问题及建议】

      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亟需新的突破口,非公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亟待完善,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和自由流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健全。出口产品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问题仍较突出,中期需要谋划建立长效、稳固的外贸增长机制。下阶段,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收入分配、国有企业、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着力提高产品竞争力,改善产品出口结构,重点保障出口良性、可持续增长态势。

上一篇:安徽省“十二五”开发区规划纲要
下一篇:“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开展情况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